本報訊(記者趙一諾)25日,記者從哈爾濱工業(yè)大學獲悉,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“大跨空間結構風—雨—熱—雪全過程聯合模擬試驗系統”研制成功。該系統由哈工大土木工程學院范峰教授團隊牽頭研制,為揭示大跨空間結構風—雨—熱—雪耦合作用下屋面積雪全過程演變機理,提供了國際領先的試驗平臺。我國冰雪工程研究實現全要素耦合突破。
在哈爾濱工業(yè)大學風工程實驗室,一場氣候模擬正在上演:一座體育館縮尺模型,在-15℃的寒風中接受極端氣候考驗;人造風雪呼嘯,熱輻射燈點亮,冰雨傾瀉。這正是“大跨空間結構風—雨—熱—雪全過程聯合模擬試驗系統”的日常測試場景。
范峰介紹,“近年來全球極端冰雪災害頻發(fā),寒冷地區(qū)雪致工程災害時有發(fā)生。大跨空間結構跨度大、屋面復雜,積雪過載后果嚴重?!比绾慰茖W確定復雜屋面雪荷載,長期困擾工程設計人員。傳統現場實測依賴自然條件,數值模擬難解相變機理,風雪試驗難以復現太陽輻射下的積雪消融。
依托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,范峰團隊歷時多年建成該試驗系統,可真實再現大跨空間結構屋面積雪環(huán)境,完整呈現風、雨、熱等因素影響下積雪堆積—消融—結晶—再堆積全過程機理。
該系統集成五大功能模塊:大氣邊界層低溫風洞可復現-20℃低溫風場;智能降雪模塊可控制雪花晶體形態(tài);雙模式降雨系統可精細調節(jié)雨滴譜;太陽輻射方陣可模擬不同緯度日照;監(jiān)測中樞實時追蹤雪相變過程。
研發(fā)團隊成員張清文副教授介紹,“風雪啟動后模型屋面自然堆雪;熱輻射介入積雪融化成冰水混合物;過冷水滴撞擊積雪表面形成堅硬冰殼?!?/p>
自2025年3月通過國家驗收以來,該系統已服務極地科研站、大型體育場館、交通樞紐等國家重大工程,提升了我國建筑結構極端氣候安全性能,為國家極地戰(zhàn)略和冰雪經濟發(fā)展提供了技術支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