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場秋雨過后,藏在草叢里、樹根下的蘑菇們便按捺不住了,爭先恐后地冒了出來,林間有了數(shù)不清的驚喜。
東寧的蘑菇是最懂“熱鬧”的,大的如巴掌,肥嘟嘟地趴在腐葉上,一捏就能擠出汁來;小的像紐扣,星星點點散在草叢林間,不仔細瞧根本發(fā)現(xiàn)不了。蘑菇的顏色更是多彩多樣,紅的明艷,橙的暖亮,黃的鮮嫩,就連少見的藍紫色蘑菇也能尋到蹤跡。
能吃的蘑菇,總帶著點“實在”的模樣。榛蘑是最慷慨的,一叢叢、一簇簇地擠在爛樹根下,灰棕色的菌蓋謙遜地低著頭,兩三墩就能裝滿一竹籃。新鮮的榛蘑帶著泥土的氣息,燉小雞時丟進去,那股子鮮靈勁兒能把雞肉的香襯得更醇厚。還有大腿蘑,光聽名字就知道它的菌柄有多粗壯,肥厚的菌肉燉在鍋里,能讓一鍋湯都變得濃稠鮮香,是村里人秋日里最惦記的一口鮮。
那些顏色鮮艷的蘑菇,便成了人嘴里的“警示標”。通紅的、帶花紋的、紫得發(fā)黑的,個個長得像童話里的小精靈,卻藏著不為人知的厲害。老人們總會念叨:“越好看的蘑菇越碰不得?!辈赡⒐降娜?,會把那些“花衣裳”遠遠避開,只圍著灰撲撲、不起眼的“安全款”下手。
天剛蒙蒙亮,我們就背著沉甸甸的相機包鉆進山林,露水打濕褲腳也顧不上,眼睛像掃描儀似的在草叢里尋找。
在攝影人的眼中,蘑菇早已不是簡單的植物,而是秋日寫給大地的詩。
文/李宏偉 攝/雪城攝影故事東寧攝制組 李宏偉